【社会实践大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初心 弘扬井冈山精神担当使命

来源:办公室发布时间:2019-07-05浏览次数:796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赴井冈山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本网讯  红色,象征光明,象征信仰,凝聚新时代青春梦想,启迪新时代前行航向。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孕育了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98周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6月28日至7月3日,马鞍山师专22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团学骨干和志愿者深入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会、体验教学、互动教学等形式学习体悟井冈山精神,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了解革命历史,重走革命道路,学习革命精神,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激发新时代青年担负建设强大祖国的历史重任。

6月28日晚在学校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吴志华,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单守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经济与社会管理系)副主任王发友带领下,经过了15小时的绿皮火车到达吉安。6月29日下午由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老师引导师生坐近两个小时大巴车到达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开展为期5天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6月30日进行了实践活动的第一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主要担负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职责。


在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过程中,队员们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学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了解到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句句井冈山语录,一个个英雄人物,这些都汇聚成了有血有肉的革命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所展现的睿智思想与付出的艰辛努力。



紧接着队员们一起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去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巍然耸立的纪念碑前,两名队员将花圈抬到纪念碑前,花圈缎带上写着“井冈山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吴志华缓步走上纪念碑台阶,郑重整理花圈缎带,向革命烈士深深鞠躬。在场全体人员神情肃穆,向革命烈士鞠躬致敬,深切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并坚定了队员们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队员们敢于牺牲的精神。敬献花圈仪式前,队员们参观了纪念堂、碑林、雕塑园并听取了讲解。1985年中共井冈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茨坪北面的北岩山上,兴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198710月,主体工程落成并对外开放,199710月由邓小平提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整座陵园占地面积400亩,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由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4部分组成,烈士陵园祭奉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4.8万多名革命先烈,其中有名字可考证的只有15744人。


71日,队员们换上了红军服参观八角楼与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以及参观龙江书院,重上黄洋界感受挑粮小道。在井冈山市茅坪乡茅坪村,队员们参观了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探访毛泽东旧居及湘赣边界“一大”会议旧址,感受当年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历程,学习毛泽东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的精神。毛泽东在八角楼的一盏清油灯下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本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在龙江书院,队员们参观中国红军第四军官教导队旧址,感受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参观著名的“朱毛会师旧址”和会师广场,感受到当年“朱毛会师”是井冈山斗争的关键点,学习朱毛会师这段历史,深入思考朱毛红军是如何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队员们穿红军服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踏上当年红军的足迹,学习红军官兵一致、共同克服当前的困难的精神,追忆红色历史的痕迹,再现革命先辈的无畏。在会师黄洋界,队员们集体朗诵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学习革命先辈官兵一致、克服困难、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


72日上午,安排参观朱德毛泽东旧居,队员们纷纷表示对毛主席读书石和感情树印象深刻。毛主席在批阅文件和读书时坐过的地方,人们叫它“读书石”,队员们纷纷前去合照,学习毛泽东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理论品质。在现场教学中,队员们了解19292月这两棵树在国民党的大火中被烧枯,到解放那年又重新吐芽,并越长越茂盛。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这两棵树又开花结籽了。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两棵树再次枯死,经当地文物部门的救治,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它们竟又枯木逢春,如今已是枝繁叶茂。这两棵树因此被人们称为“感情树”“常青树”。随后,队员们来到了水口瀑布。水口又名奇虹峡,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南9公里处,居于五指峰左侧。它展现了井冈山充满魅力的另一面。尽管阵雨刚过,闷热异常,但全体队员们都坚持不懈,勇敢攀登,沿红溪走红军小路,找寻当年红军足迹。



经过短暂休整,全体队员赶往红军洞龙潭,去寻找当年红色记忆。这里的台阶错落有致,为队员们深入潭底提供了便捷的道路,但不难发现的是,这里的由于气候原因,使得台阶上布满了苔藓,让原本难走的路变得更加湿滑,不得不小心翼翼。迈着小心的步伐,向着各个潭水出发,紧贴着走的一侧是峭壁,另一侧则是葱茏的树木,而且微微泛起的雾气更是给这里的潭水增添了一种朦胧美。到潭底之后,队员们已筋疲力尽。虽然行程中已汗流浃背,但是队员们瞻仰红军后方隐蔽处,跟随当年红军的脚步,体会革命时期所付出的艰辛,以及新中国胜利的坚定信念。

当日最后一站是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以及红军战士曾志墓。在小井红军医院,队员们瞻仰红军自力更生建起的第一所红军医院,学习红军官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队员们敬献小白花,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辈无私奉献,为主义而献身牺牲的精神。在现场教学中不断提起“信仰”二字,在当危难来临条件艰苦的环境前,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不断坚持斗争坚持信仰,以信仰之名屹立不倒,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也将不断地激励着队员们为理想而奋斗,为信仰而坚持。


7月3日上午,队员们参观体验了此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两站——茨坪革命旧址群和井冈山主峰。茨坪革命旧址群,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军民开展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队员们通过参观革命旧址群,瞻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了解了党的早期艰苦创业,进一步理解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井冈山主峰又称五指峰,是井冈山的象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章和一百元人民币背面主景,就是以它的模样绘制而成。队员们坚持不懈,到达了井冈山主峰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到理想更高远、信念更坚定、意志更坚强、心胸更开阔,最终达到人生更美好,为此次井冈山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通过这次井冈山实践活动的开展,队员们在培训感知中觉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更加重温了革命历史,让广大师生都感受了革命文化,采撷了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足迹,追忆党史历程,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始终践行“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将先辈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的革命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并且始终铭记: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图文/教师教育系王孝茹 柳志华 朱姗姗 杨启东 丁俊 李梦丽 蒋明武  食品工程系樊明璐 赵维  旅游与外语系魏欣然  软件工程系吴一凡  编辑/黄凌骜  审核/单守金 王发友)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湖西中路85号

邮编:243041

校办电话:0555-8215000

招生热线:0555-821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