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主体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马鞍山市师范学校,校史可追溯到1946年创办的和县简易师范学校。20045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公办普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以优秀等次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2020年入选安徽省联合培养专升本学生高职(专科)院校,试点本科阶段教育人才培养;2021年获批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3年入选安徽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目前,学校正全力以赴创建马鞍山师范学院。

全日制在校生7608人,校园占地面积843.25亩,一校两区(雨山校区、滨江校区)实现跨江联动发展,总建筑面积27.6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6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2人、副高职称14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16人。双师型教师284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2人,省级教坛新秀31人,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型大师工作室6个。设有10个二级学院(部)和14个行政教辅机构。累计9个专业与本科高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高职专业41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匹配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及文旅产业相关专业21个,占专业总数51.22%,匹配马鞍山市“1+3+N”产业相关专业12个,占专业总数29.27%

学校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高度、精度和效度。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产合作,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172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其中本地企业138家,成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旅游学院、食品学院,持续探索政府指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办学模式。与三县三区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协议,与市信息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食品产业等8个产业行业形成产教对接关系。面向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和紧缺岗位产业发展需要,分别集群建设教师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社区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8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1个面向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食品加工专业群。获批安徽省食品营养与健康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项目,当选中国食品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慧流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会单位、全国城市设计数字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以及全国数字商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

同时,学校立足地方特色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研究,聚焦李白文化、萧云从与姑孰画派、当代及马鞍山作家作品与文化研究、安徽方言、马鞍山教育、当涂民歌、白纻歌舞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丰厚,形式丰富多样。截止目前,围绕马鞍山文旅、学前教育发展等立项建设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93项,为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社科联、市港航局和市经济学会等部门提供智库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服务半径和影响力。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综合实力、内涵建设、专业水平、教学科研等办学核心指标不断攀升,明确了立足马鞍山、面向安徽省、辐射长三角,服务基础教育和行业产业一线的服务面向,构建起一体两翼、同城错位的战略布局,正加快建设成为地方教师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新基地、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学校荣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至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安徽省A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五年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训了数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精英超过1万人,留马就业工作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市高职院校第一。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力争在高质量完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受益、社会认可的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的奋斗目标。(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510月)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湖西中路85号

邮编:243041

校办电话:0555-8215000

招生热线:0555-821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