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发展,加强重点专业群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党政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1月13—23日,旅游与外语系旅游管理专业群10位骨干教师赴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参加了“德国双元制职业培养模式”主题的交流学习。为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赴德学习小组近日召开了学习成果交流报告会,深入剖析德国双元制职业培养模式,结合《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安徽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和本学年校系工作要点,又每人分享德国学习收获,并对专业建设与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基本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旅游、经济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州首府为慕尼黑,校园坐落于德国东南部代根多夫市。巴伐利亚州还拥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和3个大型研究机构,世界著名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等的总部均设在该州。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设有5个院系,目前拥有在校生7000人,教职工500人,其中管理人员82人。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
二、培训收获
“双元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1、办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1)专业设置与区域企业紧密结合。
巴伐利亚州旅游业盛居德国之冠,旅游业是该州重要的经济来源。该州是旅游者最喜爱的德国第一号度假胜地,同时作为现代化高科技中心,是欧洲最有活力的经济区之一,被称为德国的“加利福尼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地处巴伐利亚州最东面,其教学、科研服务覆盖的核心半径是70公里左右,域内主要企业是宝马、奥迪的生产厂。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从专业设置到项目规划都充分尊重、利用了域内的各类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兼顾中小企业类型,开设了经济信息学系、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土木工程与环境管理以及自然科学与工业工程5个系。
(2)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强力支撑。
德国高校每设置新的专业都要经过州高校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核内容之一是资金来源。一般来讲,德国高校办学的资金70%来自政府,2%左右来自捐助,28%左右来自高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如果开设专业从捐助、企业获得支持资金多,州政府不但不会削减政府支持,相反还会增加资金补贴。若获得捐助、企业支持的资金少,州政府不会按缺补足资金,而是降低补贴标准。这促使高校从专业设置、教学安排到科研规划都会主动围绕企业需求进行。
2、岗位导向转向职业导向。
(1)德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体现职业导向。
德国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分为基础性内容和应用性内容,应用技术大学会根据师资、双元制课程开设情况等,在应用性内容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推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因此,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会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同专业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这些不同的学习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
(2)德国企业对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主导作用。
在德国,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出于业务需求,德国的企业十分注重员工的多国、多地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他们会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主动联系学校,在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
(3)德国高校在课程实施中注重项目教学。
项目来源于企业或科研基金,项目教学多是由企业人员(或科研机构人员)实施,本校教授也会指导双元制学生。对学生而言,多数是通过学校的指导找到项目,在实习学期参与项目全过程。
三、启示及建议
1、紧密结合市场开设调整专业。
当前,我校开设的专业,很大程度上基于学科分类。虽然开设前,进行了一定的市场调研。但调研往往根据二手资料进行,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为吸引考生,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专业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群应当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不同的实训环节,使学生在企业获得充分的职业能力。
2、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申请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职位时,除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之外,还要求其有5年以上的行业业资质。丰富的实践经历使教师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时能准确把握市场需要。而我们教师大多缺乏行业经历,挂职培训渠道有限,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进修一般都是“学校—学校”,缺乏过硬的企业实践能力。今后教师需提高进企挂职认识,学校对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保障措施也需要提高力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兼职水平也是判断一个大学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拥有较强职业能力教师的高等院校对考生更具吸引力。
3、加大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于地方技能型院校而言,学生职业成就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上的发展状况。如果学生只能具备从事某一岗位的技能,在企业中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高等院校和中职的区别将无法体现。因此,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应具备从事某一工作的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发展能力。为提高这些能力,学校教育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多重实训内容,结合课程以任务和项目的形式探索3天理论+2天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的综合发展。
4、遴选合作企业,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企业实习是学生获得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合作企业也是吸引考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实习合作由于国内服务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所需的岗位大部分是一线服务人员,企业对学生的实习定位与学生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可能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实习结束后难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从现状来看,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越好,其对实习生的培养越为重视。今后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加强对学生实习、跟岗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开发实训教材,对企业员工开展在职培训,使校企合作呈现立体化和纵深化。
5、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和淘汰机制。
当前学生考核体系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体,对于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较少。补齐学生实操能力短板,需要改变考核方式。在旅游类专业中引入案例处理和项目操作考核,在语言类课程中设置语言情景对重点语句进行针对性考核。同时,科学量化考核,设置一定标准,严格实施不达标即淘汰制度,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群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给了我们启发,需要我们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进行大量论证、试行、调整等工作才能构建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完整框架,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文图/王德军黄彩虹 审核/汪志彬)